走在菜市场边上的教育:不一样的教学 不一样的分值
2019-07-23 15:43:33
来源: 新华网
0评论
合肥市第六十一中学“啦啦操”队员高兴得在操场上跳起来,他们获得合肥市包河区啦啦操比赛小学组的第一名。合肥市六十一中供图
黄学娟老师与郭丰年老师在随迁子女家中进行家访。合肥市六十一中供图
合肥市第六十一中学(以下简称“六十一中”)老师谢雯与学生严言(化名)的故事,要从一件毛衣、一篇作文、一碗面条说起。
那年冬天,谢雯在教室晨检时发现,男生严言的衣服拉链坏了,敞着怀儿、穿着秋季校服冻得发抖却坚持说:“老师,我不冷。”
回到家,谢雯熬了几夜,织出一件新毛衣,可严言拿到后两天都未上身。谢雯忍不住问:“那件毛衣不合身吗?”对方扬起稚嫩的小脸说:“毛衣太好看了,我要等星期天洗过澡再穿。”
谢雯听了鼻子发酸。后来她才知道,严言的母亲因故去世,父亲靠摆面食摊谋生,家里还有一个八旬的奶奶,是姐姐牵着他的手每天往返上学。于是谢雯特别关照严言:上语文课时,每次遇到与“母亲”相关的内容,都尽量巧妙地回避过去。
可是有一天,还是没能躲过去。当一名同学在班上朗读一篇母亲主题的范文时,严言彻底失控了——从开始的坐立不安,到后来哭着夺门而出。
“你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朗读那样的作文?”一贯内向腼腆的严言火山般爆发了,一个劲儿地追问自己最亲爱的老师。“孩子,你总要长大的,总要学会面对现实!”内心压抑许久的谢雯也跟着“崩溃”起来。两个人在小办公室里嚎啕大哭。
哭累了,说累了,双方都冷静下来。严言问:“老师,以后你当我的妈妈可以吗?如果填表,‘妈妈’就填你的名字可以吗?”谢雯把这个“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
从课余作业到吃喝拉撒,从习惯培养到兴趣开发,再到职业规划,谢雯都操尽了一颗慈母心。
在六十一中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读到小学毕业时,严言要送“老师妈妈”一份礼物。谢雯告诉他:“花钱买的东西,我可不要。”严言请父亲擀了面条,自己亲手下了一碗面,用一个塑料饭盒盛着,送到了谢雯的办公室。谢雯含着泪,当着父子二人的面,“夸张”地一口气吃完这碗面。她一直觉得,那是一生中最美味的一碗面。
严言可以说是在安徽省会合肥求学的10多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的一个缩影。他所就读的六十一中的前身是一家国企的子弟学校,划归地方之后,办学条件有了彻底的改善。六十一中拥有两个校区,其中的北校区就“隐藏”在当地的一家大型菜市场的隔壁。这所在合肥众多学校里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的特殊之处在于:在校1800多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随迁子女比例超过95%。
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现状,决定了多数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父母早出晚归,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子女;孩子大多居住在城中村的出租房里,有的家中甚至没有一张书桌,更别说学习的氛围。
面对这样的学生,到底该怎么教?这是一道教育难题。
多年的教育探索让六十一中的老师得出一个共识:如果说名校的老师表现出一种权威理性的师道尊严的话,我们带给孩子的更多的是一种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情感关怀。
让老师理解孩子是教育的起点
互联网时代还需要家访吗?这是教育界一直热议的话题。
今年3月,合肥市包河区启动了“千名党员教师访万家的活动”,其家访的重点对象在于特殊群体儿童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残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等六类家庭,要求覆盖比例超过25%。据介绍,目前已经有1500多名老师,走访了7000多个家庭。在已经到来的暑假,这个数量将会更多。
“这些特殊的家庭,我们学校都有。在此之前,家访也一直是我们重要的工作手段。”六十一中校长廖颖杰说。在六十一中,家访是每位老师的必修课。有的老师一年能走访40多户家庭,基本把班上所有学生的家庭都走了一遍。“老师如果不去孩子的家庭走访,就根本谈不上理解孩子,而理解孩子是教育的起点,决定了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路径。”
小芳是吴先华老师班上的学生。这个女孩戴着厚厚的眼镜,不怎么与人交流,“所有的作业不写,所有的课不听,所有的活动不想参与。”
开学一个月后,在一栋即将拆迁的孤楼里,双目失明的小芳父亲接待了到访的老师。吴先华终于明白了小芳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父亲患病长期卧床,全靠低保生活;母亲现已再婚,不愿再踏进这个家门。
“从此我再也没有斥责她的念头,学会了理解她、包容她。”吴先华说。
在班会上,吴先华支走了小芳,哽咽着向同学们通报家访的情况,“小芳是我们的同学,我们可不可以帮帮她呢?”
教室里异常安静,女生们各个眼圈红红的。同学们献计献策,师生最终达成共识:每个周末,吴先华带一组同学去小芳家,帮她复习功课,做家务。另外,每人带一个菜,大家陪小芳吃顿饭。后来,吴先华还说服了小芳的母亲有空回去看小芳。
一段时间之后,小芳有了向上的变化,师生都看在眼里。吴先华在日记中写道:“我只希望有一束光能照到她的心灵深处,驱除她内心的黑暗,让她学会用温情来对待生活和社会。”
“家访过程中充满了感动,孩子的行为有时甚至在激励着老师,回来之后,仿佛又攒足了能量,一遍遍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把他们教出来!”黄学娟最看重的是自己班上的“数学王子”小刚,但是这个孩子的成绩偶尔也会出现起伏。
有一天,黄学娟突然接到电话:“小刚两天没有回家了。”后来,众人在小刚家附近的医院住院部找到了他。
小刚失踪的原因很简单——期末考试在即,小刚和父亲租住的群租房太嘈杂。为了能有个安静的地方复习,小刚躲在病房走廊里看书,如果碰到有空床,就在此过夜。事后,小刚告诉黄学娟,“老师,请相信我,再熬一段时间就好了,考上高中就能寄宿了,我就能有看书的地方了。”
“你会发现,老师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样懂事的孩子会让你心疼。”黄学娟的眼圈湿了。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界限
在六十一中,老师不仅是老师。六十一中毕业生杨楠深有感慨:“在这里,老师不仅管学习,还要管生活,他们付出的太多。”
以最简单的上学路线为例,六十一中的学生路上碰到各种情况的复杂性,可能是同在合肥的城市学生想象不到的。比如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菜市场里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每天上学需要穿过车水马龙的菜市。
针对学生家庭租住在小平房、棚户区,安全意识差、安全隐患多的状况,副校长姜宗耀说,学校近段时间开展了名为“走心”的专题家访:走一遍学生上学路线,看有无交通、坠物、溺水隐患;走一遍学生家庭屋内屋外,看有无用电、煤气安全隐患。
“有的家庭,煤气灶就挨着塑料棚。”去实地走访的姜宗耀被吓了一跳,立刻现场采取安全措施。“学校必须主动作为,为学生编织一道无时不在的安全防护网”。
吃饭也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孩子午间在路边摊就餐,餐后到处闲逛,学校动员学生在校就餐,并为此特地设立了一个新岗位——由班主任兼任的看护老师,一年无休,每天中午值守在教室里。
被学生称作“姚妈”的姚萍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同事都知道姚萍有个习惯,从来不让工作人员打饭:“我的孩子,喜欢吃什么,应该吃什么,应该吃多少,我最清楚,还是我来打吧。”
姚萍班上有个女孩,身体特别瘦弱,经常肚子疼。姚萍带她去了医院,医生说是挑食引起的消化功能弱。于是,姚萍每天都坐在她旁边,看着她把饭吃完,不准挑食。经过一学期,孩子身体好了起来,肠胃也慢慢适应了。
这所学校甚至还管起了孩子的减肥问题——因为家长忙于生计,没有太多的精力管教孩子,“不健康的”食品成了不少随迁子女的主食,导致很多孩子都有些肥胖。为此学校举办了体适能训练营活动,监督学生每天加强锻炼,同时要求学生在学校就餐,以便合理安排膳食,达到目标体重。
现在,北校区学生就餐人数由原先117人增加到现在近500人,不少“小胖墩”的体重也达到了正常标准。
“如果你能将学生视作自己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忘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界限,不再纠结哪些是老师应该做的事,哪些不是。”一位老师感慨道。
【责编:崇嘉】
评论
全部评论(0)
0评论 2572天前
0评论 2571天前
0评论 2571天前
0评论 2571天前
0评论 2571天前
0评论 2572天前
0评论 2571天前
0评论 2571天前
0评论 2571天前
0评论 2571天前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