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乡村花样美——汉滨区大竹园镇美丽乡村建设观察
2019-07-19 10:47:36
来源: 安康新闻网
0评论
盛夏时节,汉滨区大竹园镇处处生机盎然。沿蒿坪河从上往下走,一片片茶园如翡翠般点缀在河滩,一株株花木果树镶嵌其中,分外亮眼。
近年来,大竹园镇奋力实施市区确定的以脱贫攻坚统筹农村发展,打造茶花长廊、园林新区、茶旅新镇,按照“两区一带一岸”总体发展布局,以“一园两线三区”建设为重要节点,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助推镇域乡村振兴。临近小暑,记者踏访在这片土地上,一个产业兴、环境美、群众富的美丽乡村迎面而来。
打基础:探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沿着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驶入七堰社区,一排排香樟树点缀在道路两旁,灰白色的小楼整齐排列,新民风建设内容跃然墙上。再往前走一段路,宽敞干净的社区广场映入眼帘,大竹园镇党委书记柯英和镇长马金乾远远迎了上来。
谈起七堰社区的由来,在镇上当了6年书记的柯英告诉记者:“七堰社区由原4个行政村合并组建而成,2010年7月18日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原七堰村1个自然组24户房屋被泥石流掩埋,灾害发生后,省市区决定在这里规划建设一个崭新的农村社区,把受地质灾害影响、交通不便、居住环境恶劣的群众进行整村搬迁,长治久安,从此,彻底改变了这里的历史。现已累计集中安置农户813户3010人,其中贫困户138户511人。”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农村社区,如何将社区管理好,成为镇上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多方考量,他们确定了发展目标:要将七堰社区探索建设成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说干就干,社区决定围绕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打造新环境、发展新产业、提供新服务、建设新民风、创造新生活,建设宜居宜业的“五新”社区。
漫步社区,商店、餐馆散落分布,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花木葱茏,与城市小区别无二致。“我们按照社区、园区、景区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统筹建设居住区、商业区、公共服务配套区。先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已建成社区水厂、智能供电、社区小学、幼儿园、卫生分院、服务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城里有的,我们这里也有。”柯英笑着说。
社区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社区干部孜孜不倦地努力和服务。“有些居民刚搬过来不太适应,我们开展‘心连心’干部帮扶,引导他们融入新家园,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柯英说:“我们还建立了社规民约、社区管理办法等,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社区便民服务工作站,把有些需要到镇政府办的事,在工作站一窗式受理,方便群众办事。同时,社区还经常开展民间文艺展演、评选表彰道德模范等一系列灵活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倡导新风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乡一体化。”
打好基础便开始发展产业。镇上在社区周边建设了3个产业园区和3个社区新工厂,去年底还开工建设了3600平方米的七堰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同时,集中在社区周边发展现代农业,已建成优质示范茶园1700亩,优质核桃1200亩,蔬菜200亩,规模化养猪场1个,逐步解决了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问题。
兴产业:茶旅融合打造茶花长廊
走进七堰绿硒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态种植园区,放眼望去,一片片稻田和荷塘交相辉映。稻香扑鼻,绿意沁人,稻田的尽头便是两片荷塘,荷叶亭亭玉立在水面,偶见一两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园区负责人黄锋告诉记者,园区实行莲藕、水稻轮作倒茬,同时进行泥鳅养殖。园区内还建了养猪场,可以提供天然肥料,发展猪、沼、莲、稻生态农业。
2016年,七堰社区时任主任黄锋成立汉滨区七堰绿硒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发展茶产业。他从当地群众手里流转千亩老茶园,以入股分红绑定服务和促进激励村民发展茶叶,并吸纳当地贫困户和群众在茶园务工,建成集茶叶、现代农业观光、养殖为一体的富硒产业链。“现在荷花还没开满,等过几天,便是一片‘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了。”黄锋说。
不同于绿硒茶叶园区的满眼碧色,在东旭茶叶园区,一朵朵黄色的向日葵花傲然盛开,为绿色茶园增添了别样活力。园区负责人单林江告诉记者,这里种植的茶叶全都是陕茶1号,这种茶叶叶底肥壮、抗虫性好。近些年,政府号召建设山林经济、发展种植业,他便响应号召,于2014年大规模发展茶叶种植,现已流转1323亩土地。“发展茶产业可以带动更多人增收。现在每天有40人对茶园进行管护,茶叶采摘期用工能达到200余人。除此之外,我们还建了茶叶加工厂,在工厂务工也能获得收入,今年加工的产品获得亚太茶博会特别金奖。”单林江说,为响应镇上茶花长廊建设,获取更高效益,公司在茶园里种植了向日葵、樱花等,以此来吸引游客,助推茶旅融合。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大竹园镇通过建设十里生态茶花长廊、发展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镇长马金乾介绍,“为打造茶花长廊,我们通过‘三变改革’、‘支部+合作社’等方式改造茶园5000亩,建成标准茶园3000亩,生态茶庄园2个。完善七堰家园、正义、东旭茶叶园区路、渠、灌、排等配套设施,建成正义茶叶加工厂1400余平方米,还购置了价值100余万元的生产设备,今年已投产运行。同时,在茶园中配套建设观光步道、渠道、喷灌等设施,点缀海棠、樱花、桂花、紫薇、脆红李等花果,坚持经济、生态、观光三效并重,增加贫困户产业增收,促进茶旅融合。”
茶旅融合为大竹园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为群众脱贫增收提供了动力。目前,通过实践全区“村有四式,户有八法”产业扶贫方式,已带动820户农户,其中512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户均增收3000元。同时,在茶栈村投入321万元光伏发电异地置业资金,茶栈深度贫困村异地置业资金累计达516万元,建成七堰、二联2.6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全镇累计2200余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定期向贫困户分红,年分红65万元。“村有四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户有八法”增加了群众收入,真正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让贫困户有持续的产业就业收益。
优环境:人居改造创建美丽村庄
在粮茶村1组,白色小楼房代替了土瓦房,干净整洁的砖红色步道穿行在一座座楼房中,排列整齐的农家庄园里点缀着许多花朵,孩童在小广场里荡着秋千,让人仿佛置身于城市公园当中。马金乾告诉记者,这里是粮茶村1组人居环境改造美丽村庄示范点。
“为更好促进茶旅融合,吸引更多游客来观光旅游,我们这几年来一直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美丽村庄。”马金乾介绍,为有效促进人居环境改造,大竹园镇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垃圾运行模式,确保农户生活垃圾能够实现简易分类和集中无害化处理。建成7处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经过密闭发酵氨化后可就近就地浇灌到农家菜地,现已改造1237户。
组织发动群众,清理建筑垃圾、土堆石堆等,并通过砌石护岸,疏通水系,配置护栏,栽花种草等措施进行适当美化,同时保留自然村原始风情面貌。为有效抓好整治工作落实,全镇各村还结合方案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村规民约》,约束引导村民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
同时,在七堰至大竹园集镇主干线道路实施绿化美化。目前,已栽植栾树1500株,撒播花籽100斤;修建河堤美化河道2千米,修建河堤观光步道2千米,栽植垂柳3000株;沿蒿坪河连线七堰、正义、二联、粮茶、大竹园5个村,库区马泥、茶栈2个村因地制宜发展茶果产业15000亩,形成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生态观光园,打造民俗休闲度假区。
大力实施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改水、改厕、改路、改厨、改院坝、改习惯的“六化六改”提升行动,在蒿坪河两岸栽植花木10万株、果树5万株,退耕还林1500亩,安装路灯500盏,修建茶花观光步道38公里,建成七堰“五新”社区、正义生态茶庄三产融合聚集区和粮茶人居环境改造美丽村庄示范区三个核心区。“这几年,大竹园乡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脱贫攻坚成效凸显,得益于区委区政府正确决策、联镇领导的指挥督导和干部群众的苦抓苦干。”柯英激动地说。
继续沿着河滨行走,“路边这些海棠、樱花、脆红李、紫薇树去冬今春才栽,还在抽芽期,等明春来看,便是另外一幅枝繁叶茂花开的景象了。”马金乾说,下一步他们还计划发展民宿,让游客在大竹园不仅有茶喝、有花赏,还有房住。
从茶旅融合到美丽村庄建设,在乡村振兴这幅画卷上,大竹园镇正在留下别样的精彩。
【责编:崇嘉】
评论
全部评论(0)
0评论 2615天前
0评论 2615天前
0评论 2615天前
0评论 2615天前
0评论 2615天前
0评论 2615天前
0评论 2615天前
0评论 2615天前
0评论 2615天前
0评论 2615天前
用户名